火与铜共舞——湖北博物馆
【研学主题】:探寻历史记忆,传承文化遗产
【适龄群体及参与人数】:中小学生50-1500人
【研学背景】: 历史能给我们骄傲,同时他也是沉重的。在惊叹先贤留下的文物之时,我们不能忘 记历史的教训;在感叹先贤的聪慧时,我们不应该忘记文化在遗失。 为了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提升学生的综 合素养,湖北星桥旅行社联合学校举办“火与铜的共舞”研学活动。此次湖北省博物馆 研学旅行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,而且还可以教给学生许多知识。历史 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,去传承与发展。
【研学目标、意义】:
1、认知目标: 初步学习青铜铸造工艺; 了解人类起源的故事; 认识代表楚文化的历史文物。
2、情感目标: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、想象力; 建立学生学而思的习惯; 铭记历史,传承文化。
【研学地点介绍】: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、国家一级博物馆、 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也是湖北省规模 最大、藏品最为丰富、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。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 藏文物26万余件(套),以青铜器、漆木器、简牍最有特色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 (套)、国宝级文物16件(套)。越王勾践剑、曾侯乙编钟、郧县人头骨化石、元青花四 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。
【研学内容】: 1、国家宝藏——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。剑通高55.7厘米,宽4.6厘米,柄长8.4厘米,重 875克,极其锋利。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:“钺王鸠浅,自乍用鐱”。柄圆茎无箍,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,内有11道同心圆圈。剑刃薄且锋利,毫无锈蚀,至今仍寒光袭 人。历经2500多年剑身不腐,工艺精湛,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宝藏。2、国家宝藏——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 土。钟架长748厘米,高265厘米。全套编钟共 六十五件,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 结 构 钟 架 上 ,, 最 大 钟 通 高 152.3厘 米 , 重 203.6公斤。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,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 垂直相交,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 纹铜套加固,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 承托,构成上、中、下三层。钟架及挂钩(含 可以拆装的构件)达246个。全套钟的装饰,有 人、兽、龙、花和几何形纹,采用了圆雕、浮 雕、阴刻、彩绘等多种技法,以赤、黑、黄色 与青铜本色相映衬,显得庄重肃穆,精美壮 观。(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,其余均为原件) 3、国家宝藏——睡虎地秦墓竹简 又称睡虎地秦简、云梦秦简,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的大量竹简,这些竹简长23.1~27.8厘米,宽0.5~0.8厘米,共1155枚,残片80枚, 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,包括:《秦律十八种》、《效律》、《秦律杂抄》、《法律答 问》、《封诊式》、《编年记》、《语书》、《为吏之道》、甲种与乙种《日书》。内 文为墨书秦隶,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,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,其内 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、行政文书、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,为研究中 国书法、秦帝国的政治、法律、经济、文化、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 料,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。
【研学反馈】:
1、简单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内容,并从中学习到了越王勾践的何种精神。
2、学习演奏编钟仿制件,并制作编钟帽饰等手工作品。
3、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,中国法律经过了哪些改革与进步?
4、阅读课外书籍建议: 从物种起源到人类起源——《物种起源》达尔文 传承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——《四书五经》。
【研学安排】:
时间 | 活动内容 |
8:00 | 指定地点集合出发,前往景区 |
9:00 | 抵达景区,由导游带领参观依次游览博物馆:《楚文化展》、《郧县人一—长 江中游的远古人类》、《屈家岭——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》、《盘龙城——长 江中游的青铜文明》、《曾侯乙墓》等展览。 |
11:30 | 欣赏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乐曲 |
12:00 | 午餐 |
13:00 | 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,演奏编钟仿制件,并制作编钟帽饰等手工作品。 |
14:00 | 行程结束,返程。 |